在三大主糧中,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都成功實現產業(yè)化,但對雜交小麥的育種和推廣已走過約一個世紀,遲遲未取得重大進展。
長期以來,雜交小麥推廣之路受制于高昂的制種成本。日前,先正達集團科學家在《自然-生物技術》雜志(Nature Biotechnology)發(fā)表論文,首次公開“一步胞質不育系轉育技術”。論文發(fā)表后引發(fā)業(yè)界和媒體關注。評論認為,這項成果大大加速了育種進程,有望一舉破解雜交小麥推廣瓶頸。
這項技術的核心研究成員之一一——先正達集團北京創(chuàng)新中心科學家呂建博士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,把雜交小麥推向市場是一代代育種家的夢想,同樣也是先正達的夢想。先正達計劃在未來三到五年內,實現雜交小麥商業(yè)化種植。

雜交小麥為何難推開?
利用農作物的雜種優(yōu)勢提高產量、品質和抗逆性,是現代農業(yè)核心科技之一。所謂雜交種,即通過雜交兩個親本得到的后代種子。“雜交種充分利用了雜種優(yōu)勢效應,可以提高生長勢,增強病蟲害抗性和提高產量。”呂建介紹。
雜交玉米、雜交水稻相繼成功實現產業(yè)化。尤其是后者,以袁隆平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歷時數十年,讓中國雜交稻技術領跑世界,為保障中國乃至全球糧食安全做出巨大貢獻。
但是,迄今為止,與水稻和玉米相比,小麥雜種利用卻在全世界均未獲得預期突破。對雜交小麥的研究,國際上開始于上世紀20年代,中國開始于上世紀60年代。
事實上,對雜交小麥品種的開發(fā)一直未停止,近些年陸續(xù)有新品種上市。“現有雜交小麥制種流程有個很大的瓶頸,就是制種成本很高,成為影響雜交小麥推廣的主要障礙之一。”呂建說,粗略統計,生產一畝雜交小麥品種的成本,是一畝雜交玉米或雜交水稻成本的10倍左右。
除了成本,在科研界,對雜交小麥的研究還存在一個困惑點:小麥究竟有沒有雜種優(yōu)勢?換言之,與雜交水稻、雜交玉米帶來產量、抗逆性上的飛躍相比,現有雜交小麥品種似乎表現并不優(yōu)異。
果真是這樣嗎?“從我們的研究和同行發(fā)表的論文成果看,雜交小麥可以實現增產10%-20%,比較好的組合甚至增產25%。”呂建認為,通過優(yōu)化組合,雜交小麥的潛力不比其它雜交作物低。
中國年產小麥大約是1.2億噸,而年消耗量在1.1億噸。毋庸置疑,利用小麥的雜交優(yōu)勢進一步提升產量,對于糧食安全意義重大。
小麥雜交育種的瓶頸是什么?
雜交小麥的研發(fā)和推廣之路,受限于昂貴的育種成本。這根源于小麥與水稻、玉米不同的物種特性。
雜交品種是父本“帥哥”和母本“靚女”優(yōu)勢結合的產物。小麥和水稻一樣,都屬于雌雄同花,嚴格自交授粉。而要培育出雜交品種,就不能讓這些母本自生自育“近親結婚”,因此需要找到雄性不育系材料,讓植株只具備“女性”特征,再與父本結合。
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都可以選育出成本可控的雄性不育系,但雜交小麥卻沒那么容易。
“水稻和玉米是二倍體,同樣的基因一般只有2個拷貝。而小麥則是六倍體,同樣的基因會有6個拷貝,所以小麥的種質創(chuàng)新相對比較費勁,育種周期很長,難度也很高。”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克劍解釋。
以三系小麥雜交育種技術為例,傳統方法是將現有不育系材料同可育品種材料進行雜交,再進行5~7代的回交。顯而易見,這種方法需要多年多代的雜交選育,既耗時又浪費資源,育種成本很高。
“一步到位”胞質不育系轉育突破在哪里?
傳統的雜交育種方法耗時費力,有沒有更高效的育種路徑?
“我們開發(fā)了一步胞質不育系轉育技術。這是基于父本單倍體技術,將不育系開發(fā)成父本單倍體誘導系,將待轉育的材料誘導父本單倍體,再利用單倍體加倍技術實現胞質不育系的一步轉育。”呂建說。
這個技術的關鍵,是將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應用到小麥上,實現快速育種,但操作起來有待克服諸多難關。
首先,可用于父本單倍體誘導的基因很少,目前公開報道的只有兩個,即玉米ig1和擬南芥CenH3。
呂建的團隊將小麥ig1進行基因敲除,發(fā)現并不能誘導父本單倍體。而針對擬南芥CenH3基因,全球眾多科學家經過多年努力,都沒能在作物上重復擬南芥上的成功。
通過大膽創(chuàng)新、縝密設計和團隊通力合作,呂建與Tim Kelliher等先正達全球種業(yè)科學家一起,最終實現了7%的父本單倍體誘導率。